首页 一站式服务 办公风水 正文

宝山区风水(宝山区风水宝地)

宝山的历史,杂糅着江南乡土传统,又带有强烈的自强革新精神,这和江南自宋南迁之后长期社会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宝名系列之前曾经介绍过宝山名字的由来记和宝山行政区划变迁,这次就来说说宝山更早以前的故事,沧海百年桑田的那些往事。

话说很久以前,从嘉定外冈到金山这一条斜线被称为“冈身”,也就是过去的海岸线。“冈身”以东就是东海,一片礁石横斜,暗潮涌动,海藻丰饶,鱼虾恣意游荡的苍茫之地。沧溟之下,大自然运用江流海潮顶托之功,暗暗沉积长江滚滚而来的大量泥沙,最终将这一片淤积成陆,它用5000多年的时间为我们生动演绎桑海变桑田的宏伟奇观。不由赞叹一句,天地自是鬼斧神工,果然好神奇!

《长江口岸线历史变迁图》动图

从晋到唐早期,宝山一线岸线发育得很快。罗泾、罗店、月浦、盛桥、刘行、杨行、顾村、大场逐渐跃出海平面。其中:

罗泾地区成陆始于西晋(公元265-316年),梁代(公元502年—557年)域内已建萧泾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东部沿海已筑“捍海塘”。

罗店成陆于唐代略前,宋朝起始有渔村,南宋时已有黄白泾等村落,元代至正年间起逐渐成为大镇和南北交通枢纽,盛产棉花、棉纱和纺织品,从安徽的徽南一直到陕西,南北交融、人丁兴旺。

大场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古吴淞江当时的出海口。据说是因为宋时建了很大的盐场,所以叫“大场”。(清光绪《宝山县志》:大场镇,在县治西南三十里,宋时置盐场于此,而得名)宋元明时期大场作为商业活动的通海港口,当地生产的棉布已经销售到浙闽及海外地区。和大场同时代成陆的还有顾村,刘行,大多也以捕鱼为业。

上述这些地区是宝山地区最早的发源地,从他们的发展脉络来看,基于农耕的大陆文化和基于海运的海洋文化,在宝山成陆伊始就如同宝山的任督二脉,支撑起宝山未来千年发展的大体格。

至宋朝,宝山的海岸线东移数十里,版图上又出现了两个商埠重镇:黄姚、吴淞。先讲讲黄姚,南宋开禧年间已经逐渐替代大场,成为吴淞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黄姚税场系两广、福建、温(州)、台(湾)、明(州)、越(州)等郡海船辐辏之地……每月商税,动以万计。”黄姚镇曾产澄泥砚、僧掌砚,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可惜造物弄人,因为沿长江一线岸线整体崩塌,岸线回退,顺治元年(1644年)这座著名集镇渐坍入海,仅留存吴淞一根独苗。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小渔港。就是它,在中国自强不息,寻求革新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租借地,被迫实行开放的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已烂熟于心,而这自然也会影响租借地周边地区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租借地进出货物运输怎么办?当时上海大宗物品海上贸易进出唯一的通道就是吴淞口。上海开埠没几年,外国人就开始动起吴淞口的主意。为杜绝外国人要求开辟吴淞为租界的野心,根据当时国际通行惯例,凡国际商埠口岸,任何国家不得占为己有。光绪二十四年( 8)三月,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向清政府奏请将吴淞自动辟为商埠,清政府准奏。同年八月十一日( 8年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标志吴淞正式对外开埠。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历史事件,这可是我国第一次自主开埠,它生动地体现了吴淞文化中向海而生,自强革新的门户精神。

回顾一下宝山成陆的历史,始于南朝先民定居,兴于南宋之后江南地区的整体经贸发展,期间也伴随过海岸线变迁的此消彼长。 0年之后,伴随人类在全球的流动提速,宝山沿海先后出现海防炮台、自主开埠和国防军港等各种岸线功能。应该讲,宝山成陆的过程也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交织形成地缘文化DNA不断遗传和发展的过程,是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