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1年的一天
日历上平平常常的一页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仍有一群
不同岗位的央企人
战斗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战场上
忙碌在离病毒最近的工作岗位上
有人离家,有人回家
有人想为你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扬州城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伴着雨声,受命来到扬州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通用技术环球医疗中铁邳州医院医生吕梦迪打着哈欠,戴上耳机,坐上了前往邗江区的大巴车。
现在是凌晨5点,街上很空旷。伴着舒缓的音乐,她想起了数天前,自己刚到扬州时的场景。当时,疫情来势汹汹,即便是白天,街上也找不到几辆车、看不见几个人,城市的喧闹都被藏了起来。想到这,她眼角一酸:“这哪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城市呢?”
凌晨6点,大巴车准时到达核酸检测点,检测口已经排起一条长龙。长长的队伍中,有头发花白、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也有裹在襁褓里的婴儿。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中,现场井然有序。
“你们来了,起这么大早,辛苦辛苦!”看到吕梦迪一行的到来,有位阿姨送上问候。
“不辛苦、不辛苦,这是该做的。”吕梦迪隔着厚厚的防护服,热情地回应。
“看到他们,心里特别暖。”吕梦迪说:“每个人就像一个齿轮,大家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疫情必然被战胜!”
医疗队吕梦迪正在进行核酸采集
“您好,欢迎登机!”早上八点,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中国东方航空客舱服务部乘务员王敏微笑着,在机舱门口迎接每一位乘客。
回程的航班上,需要全程穿着防护服。厚重的防护服虽然会带来身体的不适,但王敏的心情却比飞来时轻松。
“要带着旅客们回家啦。”王敏的语气中明显能听出激动:“希望14天隔离之后,每一位旅客能尽快和家人团聚,生活开心、自在。”
飞行中,一位阿姨说想家了,想吃方便面,但出于防疫和安全的规定,当时无法提供,阿姨有点难过。
“阿姨,我们马上就要到上海啦,要回家啦,家人一定做了好吃的在等您……”说着,王敏想起很久没吃到爸妈做的菜了。觉得下一秒声音可能会哽咽,她赶紧停了下来。
飞机抵达上海,在所有旅客完成流调和申报流程之后,王敏走下飞机,在机场做了核酸检测,然后坐上了前往隔离酒店的专用车。
刚上车,铃声响起,是父母的来电。“敏敏,虽然咱们的小家不能常聚,但你每次归来,都能让更多的同胞与家人团聚,爸妈很支持,很骄傲!”这次,王敏的眼泪再也藏不住了。
客运航班,抵达后进行14天集中隔离观察,期间做多次核酸检测。
1月、4月、5月、6月、7月、8月,这已经是王敏今年的第六次隔离。“每一次的隔离等待都是值得的。”王敏说。
疫情以来,国航、东航、南航的空勤人员因执行航班任务,累计隔离13万人次,有些人隔离甚至超过200天,相当于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在隔离,平均也有一年的三分之一。
身着防护服的乘务员王敏
繁忙有序地安顿好宾客们的早餐和生活用品的补给,中国融通融通华东饭店有限责任公司望江楼宾馆分公司负责人张奎看了看墙上的时钟,九点一刻,距离消杀工作开始还有一小段时间。
两个小时前,江宁区黄码隔离人员入住望江楼宾馆。
为了接待好住客,前一天才收到转为隔离酒店消息的望江楼宾馆,留守人员全部上阵,连续奋战22个小时,完成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到了短暂可以休息的时间,同事们劝张奎赶紧眯一会儿。张奎嘴上答应,而转身又坐到了工位上,若有所思。
张奎记得,入住的宾客中,有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孩子年龄很小,而房间只有一张两边无遮挡的大床,如果孩子睡觉好动,从床上滚落怎么办?
想到这,张奎赶紧联系楼层工作人员,将房间里的床推至墙边,又送去了儿童座椅。
“谢谢!你们是最贴心、最美的人。”孩子的母亲非常感动。
“让住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张奎发自内心觉得,这是他分内的事。只有一件事让他觉得亏欠,就是家中的老母亲,希望她再晚一点知道望江楼被划为隔离酒店的消息。
送水送餐时,望江楼宾馆工作人员为每个房间都送上一张写上满满祝福的小卡片
他们在不同的战线上
做着同一件事
“打开手机,先扫码再检测。”深圳市南山区港口,一名驿站员的声音穿透监测点。
这名驿站员叫邹金水,是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防疫志愿者专班中的一员,负责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等工作。同时,他也是南山区港口专用服务驿站站长,负责三港区950余名集中居住人员的闭环管理。
“参与进来的每一位都是战士,我要照顾好大家。”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邹金水言语中始终带着“军味”。集中居住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饮食口味各异。为了让“战友”们吃好,邹金水将不同的菜式分开放置,让大家可以根据口味进行选择。
“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上午10点30分,老党员邹金水的闹钟响起,是《强军战歌》的旋律。“要提醒大家点餐了。”邹金水说。
脱下二级防护服,邹金水的工装已经湿透。额头上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他抹了一把汗,有些笨拙地打开群聊,屏幕上印下了湿漉漉的指印。
一上午过去,几百人的核酸检测在邹金水和同事们的引导下有序完成。“安排5573人次接种疫苗,组织91721人次核酸检测,发放了将近200万个口罩。这是这个夏天最令我骄傲的事。”邹金水说。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脱了防护服,驿站员邹金水满头是汗,迫不及待想冲个凉
780公里外,湖南长沙黄花机场迎来了从内罗毕飞来的航班。
入境大楼内,中检集团湖南公司商务服务部8名工作人员全副武装,严阵以待。他们的职责是给场地消毒,并清理旅客的医疗垃圾。
为防止出现气溶胶感染,整个大楼的空调和通风系统已提前一小时关闭。此时的入境大楼,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温度不断攀升。
中检集团湖南公司商务服务部员工何问刚入职不久。这是她第一次穿上二级防护服,戴上三层手套,在一线和病毒作战。
“紧张吗?习惯就好了。”同事对何问说。
不久,旅客们进行过检测和流调后,纷纷离开这里。垃圾桶里,塞满了丢弃的防护服、口罩,以及核酸检查后留下的棉签、针头。
高温下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本来就有些窒息的何问,看见地上的一滩呕吐物,克制不住地干呕起来。
同事们纷纷走到何问跟前,有的建议她休息会,何问只是轻轻的摇摇头。
“旅客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他们也难受,吐了也正常,我得学会适应。”缓过劲来,何问转身继续清理呕吐物。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次航班有5名旅客的核酸呈阳性。“还好坚持住了,倒在污染区,后果不堪设想。”何问说。
手机为防病毒套上了保护套,消杀工作人员何问只留下了一张模糊的工作照
镜头转回870公里外的南京,有关新冠病毒的医疗废物转运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午后,匆匆吃了份盒饭,张国先一个箭步,登上了危废垃圾转运车的驾驶席。
“下一站,我看看,应该是南京市中心医院。”一旁的同事崔波打开手机地图,开始规划下午的路线。
下午两点,南京的气温很快攀升到36摄氏度,车内的温度只会更高。转运车的空调“嘎吱嘎吱”地工作,张国先却感受不到冷气,于是只能打开车窗,任由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脸上。
“晚上回去就能吹空调了。”宿舍的空调,成了张国先此刻的精神动力。
张国先和崔波,都是江苏徐州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南京本轮疫情发生后,两人便纷纷投上“请战书”,驰援处理医疗废物工作。
“铃铃铃……”崔波手机铃声响起。屏幕上显示,来电人是南京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同志。
“喂……不用惦记,我们挺好,什么都不缺,今天已经跑了一多半地方了。”崔波回应着对方的关心,不住点头。在南京这些天,他们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每天都得跑一二百公里,运好几顿医疗废物,但很充实。”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张国先说:“我们在南京挺好的,请家人、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上午,趁着气温还没升上来,危废转运工作者张国先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
8月6日下午,31℃,崔波在转运危废
1030公里外,一场热火朝天的头脑风暴正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同时进行。午后的阳光照在科研人员文件夹的塑封内页上,亮闪闪的。
每周四下午3点的文献研讨是这里的例会。大家对国内外疫苗研发现状进行研讨分析,以对标先进工艺,及时更新生产技术,进行产品优化。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超19亿了!”突然,正在热烈的讨论他们,听到了一个无比振奋人心的消息。
全场欢呼。
连日来,为北京公司新建疫苗生产车间GMP(指导食物、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认证工作奔忙的疫苗六室主任梁宏阳及其小组,相视而笑。
为了更好应对新一轮疫情,进一步扩充新冠灭活疫苗产能,北京公司建立了第三个生产新冠灭活疫苗的车间,并于8月12日进行了标志疫苗质量符合法规要求的GMP认证。
北京城还未醒来,他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北京城逐渐陷入静谧,他们还在岗位坚守。
“一切都值了。”梁宏阳竖起大拇指,对每一位组员点了点头。
梁宏阳(左四)与公司领导及科室骨干沟通交流新冠工艺细节,梳理全工艺流程
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
一端连着大家,一端牵着小家
傍晚19时,太阳已经落山,但空气中还带着点潮湿和黏热的气息。
晚饭后,通用技术航天医科湖南航天医院核酸检测人员宁成发正陪怀孕六个月的妻子散步,一阵铃声响起。是单位的来电。
领导在电话里说,最近核酸检测样本增多,需要经验丰富的宁成发即刻前往支援,归期不定。
放下电话,宁成发再次望向妻子,眼中充满愧疚。
“又没时间陪你们了……”宁成发支吾说。这段时间,他基本都在单位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妻子。
“快去吧,那儿需要你。别担心我和宝宝,我会照顾好我们俩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忧虑,拍了拍宁成发的胳膊,安慰他说。
宁成发点了点头,带上几套换洗的衣服,匆匆出发。临出门前,他亲了亲妻子的额头,眼角有些湿润。
他们把不舍,都藏在心里。
核酸检测工作者宁成发在PCR实验室
晚上八点,张家港下着大雨。中检张家港公司化工农食部检验员唐晓峰,已经在外轮人员集中作业点战斗、隔离,加起来快一个月了。
此刻,唐晓峰望向窗外,脸上满是笑意。来探望唐晓峰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就在不远处的车里。他们隔窗相望,靠语音通话交流。
“爸爸,你看到我了吗?”车内,唐晓峰家的大宝一边挥舞着纸巾,一边冲着窗外大喊。
小宝的情绪影响着大宝。于是大宝也挥舞起纸巾,两个孩子一起大喊:“爸爸,你看到我了吗?”
唐晓峰有些哽咽,也开始不停地挥手。妻子摸了摸孩子们的脑袋,告诉他们:“爸爸看到你们啦!”
这样的场景,让唐晓峰恍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人都在身后,默默地付出和坚守。
室外温度38℃,外轮作业人员唐晓峰在轮船上进行一系列检验
乘坐场外班车返回员工公寓时,王征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10点多了。
作为中航集团国航地服部外航服务中心经理,虽说忙到一天没时间联系家人,已是家常便饭,但这次不同,因为他已经一个月没能回家。所以,不管多晚,王征忙完都要给家里打个电话。
“孩子睡了吗?”拨通电话,王征轻声地问妻子。
孩子们还是听到了,一双儿女连忙跑到屏幕前,争抢着问“爸爸你去哪儿啦”“爸爸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不回家”……
“这不都等着跟你说话呢嘛。”妻子搂着孩子们说。
自去年疫情发生以来,王征的工作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对他来说,一边是防疫,一边是生活,“时间的天平总是没办法平衡。”照顾四个老人和两个孩子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的身上。电话里,王征不住地和妻子道歉。
“孩子他爸,你是党员,这个时候就该冲锋在前,你做得对!”妻子回应着。
看出了王征的愧疚,妻子安慰他,孩子们都长大了,知道爸爸在干一件很伟大的事,也都很懂事。“等你回来,两个孩子都交给你带,我就不管了。”妻子打趣说。
挂断电话,班车也到站了。看着公寓亮起的点点灯火,王征很想家。
中航集团外航服务中心王征和家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央企人的家国情怀
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
更是保护千万家的慷慨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时
央企人闻令而动、冲锋一线
用行动诠释顶梁柱关键时刻顶得住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央企人仍然奋战在离病毒最近的岗位
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央企医务工作者
承担国际航班任务的民航央企乘务员
承担隔离任务的央企酒店工作人员
忙碌在核酸检测各环节的央企志愿者
直面潜在病毒的检疫检验央企工作者
处理新冠病毒医废物品的央企一线工作者
殚精竭虑克难关的疫苗研发团队
炎炎烈日下外防输入的央企港口防疫人员
“两集中”保障原则下的民航央企地服人
……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央企员工
他们大多有着一个光荣的身份
共产党员
一个个平凡的央企人
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和社会各界肩并肩、心连心
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