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熔财经
作者| 青月
不同于以前KTV、电影院、网吧这些场所,现代年轻人的娱乐活动更多的聚焦在密室逃脱、剧本杀、狼人杀和真人CS等年轻新业态之中。
据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真人密室逃脱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2%,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约220亿的市场规模。美团数据则显示,到2020年底,剧本杀门店已经达到了3万家,而且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超过170亿元。
(图源:密室大逃脱)
面对这些朝气蓬勃的新业态,深陷流量殆尽危机的大厂们坐不住了。今年3月,字节跳动发布了剧本杀服务采购寻源公告,在“剧本杀江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紧随其后,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还与熹多文化、北京超自然力量两家发行商达成合作,就《庆余年》、《全职高手》、《鬼吹灯2》和《余罪》等IP改编剧本杀提上了日程。
剧本杀行业如火如荼,密室逃脱行业却似乎有止步不前的意思,不仅暂时没有什么互联网大厂投身其中,而且原本多样的密室逃脱现在似乎都在打“恐怖牌”。这个行业内部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基于此,“螳螂财经”采访了三个小伙伴,试图挖掘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气味难闻、性价比不高,不会再选择这里
Venus,女,23岁,北京
之所以会去尝试恐怖类型的密室逃脱,都怪公司团建。
我的工作是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我们这里说白了就是一个分部,总部在深圳,所以员工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都是年轻男性。
今年疫情相对稳定后,去年搁置的团建就提上了日程,最后定下来是去了附近一个商业广场吃饭。聚餐结束后,有个平时比较会玩的同事说附近有一家有名的密室逃脱店,提议大家一起去消消食,不过有些人没什么兴趣,最后大概去了7、8个人的样子。
因为人数较多,所以店家说不需要拼团,然后出于好奇的目的,再加上除了我以外都是男生,所以选了一个封面海报看起来最恐怖的密室。
进去以后,首先是感觉空调给的特别足,冷飕飕的,气氛渲染的特别到位。
然后里面穿插着假人和真人NPC,不过这个假人几乎没吓到我。虽然说突然出现的东西确实会令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人虎躯一震,但是做的那么假、硅胶感极其明显的“道具人”谁会被它吓到啊。
最后,就是感觉味道特别特别的难闻,因为有剧情的推进和解谜环节,所以有很多个房间,虽然房间的布置各有不同,但是每个房间都有极其难闻的怪味,像是油漆味和霉味的混合。真的,闻一口感觉寿命少了好几天,整个过程我都只想着快点出去,唯一印象深刻、感到有点吓人的内容就是一个真人NPC拿着一把带血的电锯追着我们跑。
在店长的诸多提示下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走出了这里。结账的时候也不是很愉快,一个人要一百出头,即使我们是认识的没有和其他人拼团,但价格一点优惠都没有。其实我个人去玩这类游戏,一百出头还算可以接受的价格,但一组人花小一千就感觉极为不值,都够再吃一顿饭的了。
以后,不管是我个人还是公司团建,都不太想再去类似的地方了。
布景是花了心思的,但槽点太多了
Ernest,男,20岁,长沙
剧情bug太多了。
就上个月,我和几个朋友去五一广场玩,作为《密室大逃脱》这个综艺的粉丝,想自己尝试一下密室的感觉,就去了五一广场一家老字号连锁密室逃脱门店。
确实能清晰的感知到,恐怖类型的密室逃脱越来越多了,我们去的那家店一共五个密室,四个都是恐怖主题的。不过我们仗着人多,然后想着恐怖类型比较刺激,所以打算在恐怖主题里面选,有一个主题叫“恐怖童谣”,正好和《明星大侦探》一集同名,我们想当然的以为两者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所以就果断选了这个看起来比较熟悉的主题。
结果当然和《明星大侦探》里面的剧情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大致剧情就是父母二人育有一儿一女,然后后期父母二人精神突然失常,最后一家人全部死于非命,要我们回到他们居住的房子寻找真相。
一共有四个房间,包括客厅、会客室、主卧和儿童房,需要你通过各种和剧情有关的谜题拿到去下一个门的钥匙。
每个房间布置的细节都还挺到位的,比如客厅是日式风格,主卧有电脑,儿童房为了契合两个孩子,准备的是那种宿舍的上下床,但整个过程中剧情bug太多了。
首先,穿插了太多与剧情无关的解谜游戏,包括数独、七巧板等等,十分出戏。其次,我们根本无法从细节中了解到故事人物,几乎所有的剧情展开都是房间里的背景声音在推进。最后,这个游戏的最后一关是要你猜出凶手是谁,结果是除了在最开始的房门背后贴着的人物关系表中出现过,然后一直没有信息的保姆。
整个过程倒不是特别恐怖,只有在主卧找线索时被床底下和衣柜里的假人吓到了两次,其他时候多是背景音乐在渲染气氛。因为没有真人NPC,所以单人的票价好像时七十出头,因为我们在两个小时内通关,店家还送了每人一个徽章,说五个徽章可以换一个人免单。
总的来说感觉还可以吧,如果剧情能多打磨一下就更好了。
太恐怖了,我直接被吓到放弃游戏
Stellar,女,18岁,广州
这辈子不想再玩第二次。
年初的时候,广州这边开了一家密室逃脱,我周围一些同学还有朋友去过以后反馈都还蛮好的,被种草了以后,寒假的时候我就拉上了闺蜜一起去玩。
因为特别恐怖所以一定要凑够6个人入场,我们在大厅等了一会才拼到人,进去以后才发现整个布景是医院主题,而且极其逼真,全程都是消毒水的味道,还布置了手术室、药房、医院的电梯和厕所。
我和闺蜜两个人毕竟是女生,胆子不算特别大,一进门就战战兢兢的,结果从手术室开始就需要分成三队走,两个胆小的人抱团取暖就是个笑话。
先是被房顶掉下的骷髅头吓掉了手电筒,手电筒摔了以后就有点失灵,一闪一闪的,简直就是这个鬼医院的“气氛组”,然后真实的被几个NPC吓哭了。
开始还是帘子后面或者走廊转角处有几个真人NPC,被吓到以后快点绕过去就好了,但是就是差不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在药房附近解谜,有一个坐轮椅、拿着针筒的NPC鬼就滑着轮椅向我们突进,那速度比两条腿的人跑的还快,结果就是两个人摔了一跤,我磕到了膝盖,她磕伤了手肘。
NPC大哥还好有点良心,把我们从员工通道带了出去,因为受了伤,店长还给我们打了五折,也不知道我们走了以后剩下四个人是怎么通关的,反正我是再也不想来了。
卖点仅剩恐怖,密室逃脱如何化解刻板印象?
据数据统计告诉,密室逃脱主要包含侦探悬疑、现实浪漫和恐怖惊悚三种类型。但恐怖主题逐渐成为大多数密室逃脱品牌的主要卖点,在“螳螂财经”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在当前的环境下,密室主题的更新换代极快,往往一到两年这个主题就不能用了,而在恐怖密室主题中大多是灯光昏暗的环境,玩家很难看清周围的细节,再加上恐怖主题一些道具的共通,导致场景的装修成本相对较低。
其二,恐怖的气氛也是比较好营造的。相比于催泪的感情戏、精细的逻辑推理,恐怖是最容易塑造的,只要音效、布景、道具到位,再加上一到两个真人NPC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三,恐怖的密室主题也迎合了玩家的需要,其实从前文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出于好奇、有趣、刺激等心理,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恐怖主题。
(图源:艾媒咨询)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7.89%的密室逃脱用户年纪在26~35岁之间,这批人目前正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可能是房贷车贷、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又或者是996的福报,通过恐怖主题的密室,大脑中释放的多巴胺可以帮助他们产生兴奋、愉悦、轻松的心情,达到解压的效果。
恐怖主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的风向,但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两大隐患:
第一,是个人安全问题。
四月,考虑到“五一”小长假临近,“五一商圈”预计将迎来客流高峰的情况,长沙市天心区组织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住建局、区应急局等力量对辖区内11家500平米以上的密室逃脱类经营场所展开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经过调查显示,长藤密室、长藤鬼校密室、HELP ME逃脱密室体验馆、神秘人实景恐怖密室体验馆、神秘人室内娱乐工作室、DOD超级密室·命运之门、鬼混密室、末日奔袭、816密室等9家密室逃脱类经营单位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密室游戏本来就是在封闭空间中进行的,一旦游戏开始,房间内部就与外界隔绝,所以消防安全绝对不是小问题。
除了消防问题以外,正如前文提及的,在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里,玩家很容易因受到惊吓、刺激导致受伤。去年11月份,南昌的洪女士就因参与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在最后的出口,被一个女生绊倒,后面的人就往她头上踩、踢,导致洪女士两颗牙齿被踢断。
第二,是逻辑问题。
有一些密室逃脱的店家想着在恐怖情绪刺激下,消费者的逻辑、判断能力必然有所减弱,对机关、谜题的难易程度判定会产生偏差,所以就顺理成章的减少这部分的投入。
但事实上,追根溯源,密室逃脱的玩家是看重逻辑与体验的。现在的真人版密室逃脱是基于以前线上的推理解谜游戏发展而来,这决定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潜在用户是偏好推理解谜的,想比与在黑暗、看不请环境的密室里,被道具、真人吓到心脏骤停,他们更希望经历的是有逻辑的剧情和有难度的谜题。
当密室逃脱为了恐怖而恐怖,为了吓人而吓人,消费者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去鬼屋。
第三,是游戏设置所带来的一些衍生问题。
密室逃脱“拼团”这一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今年七月,上海男子邱某在参与密室逃脱游戏时,到网上拼团抢单,结果抢到了一个“尾单”。该游戏限定人数为8人,要求是3男5女。邱某在抢单之前,2男5女的名额已经被提前被“预定”了,而邱某抢到的是最后一名男性的名额,即叫“尾单”。
结果在游戏结束之后,另外七人皆指证邱某在玩游戏时不间断地骚扰、猥亵同行的五位女生。邱某对此表示否认后,几人通过言语威胁、侮骂殴打等方式,强迫邱某“赔偿”五位女性“精神损失费”合计高达11万元。事实上,在最后经过警方调查显示邱某在玩游戏过程中并无不间断骚扰、猥亵同行五位女性的行为。
不过这个例子并不意味着骚扰问题不存在。据北京商报报道,2020年10月,成都林女士和朋友玩密室逃脱后表示:“感觉游戏设置非常侮辱女性,甚至到了骚扰的地步。”
在第一关的解密中,一位男性NPC表示,向他打听通关的线索,需要以物换物。林女士将随身戴的项链和手镯交换后,NPC表示还不够,衣服也可以换线索。林女士称不脱衣服,对方就不给开门,无奈之下,林女士只好将衣服脱到只剩内衣,然后换上密室内准备的服装。这一行为显然不属于正常的游戏流程,令消费者的游戏体验大打折扣。
综合来看,密室逃脱这个行业不管是在用户增长还是市场规模上,潜力都比较可观。但现阶段陷在“恐怖”圈子里的密室逃脱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隐患。未来,随着监管落地,安全性和逻辑性问题逐步得到改善,整个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之后,或许才会有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