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风水学,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迷信,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糟粕,长期被人们回避和忽视。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风水学可以看作是中国人的传统环境观。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理想的居住和生存环境。
环境选择
表示居住之意的“宅”,古人的解释是:“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宅”的本意就是“选择”,风水学就是由择吉地建宅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理想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比如《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就是选择人文环境,而风水学则是一门侧重于“自然环境选择”的学问。
古人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上古时期“人之居处,宜以大江大河为主”,民居和村落的选址布局,大多是依山傍水。大地山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选择在河流沼泽边缘的斜坡面上聚落而居,接近水源,宜于耕作,生产、生活更方便。从人类历史的早期开始,人们便懂得将聚落建在河流交汇处,这是相对更加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道理很简单:聚落处于河谷,交通往来便利。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过河要比翻山的难度小得多,所以河流成为聚落间重要的交往通道。
这种自然观反映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形成了“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观念,以贴近自然的艺术语言,建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形式体系。
风水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自然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协调。当环境内部的土壤、水文、植被、光照等因素,组合合理、相互协调,各生态因子才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也有人认为,风水的环境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模式。
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更多的是要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改造自然。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水对环境的评价,不是用“好”和“坏”来定性, 而是采用“吉”和“凶”的评价系统,这是受《易经》的影响。将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时,到底是“吉”还是“凶”,往往还要考虑人的因素。《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这里是指未开化的地区,孔子想去文化闭塞的东方未开化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太封闭,你怎么住?”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还有什么闭塞呢?”所以风水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君子夺神功而改天命”,无论面对何种风水,人并非绝对地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圣人执其枢机,秘其妙用,运己于心,行之于世,天命可移,神功可夺,历数可变也。” 只要审时度势,“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顺天命而就人事,也可以“逢凶化吉”。
画中龙脉
“龙脉”即山脉,山水画的构图取势理论,即来自风水理论中的 “寻龙捉脉”,也就是考察山川形势,“指山为龙会,象形之腾伏”,从宏观上审定龙的走向。“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将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以形象化,因形立名,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将中国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龙分阴阳、顺逆和吉凶,山脉由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盘旋,为阳龙,逆时针运行为阴龙;干龙与支龙方向一致称为顺龙,反之为逆龙;山脉(龙脉)雄伟磅礴、植被丰茂、枝柯掩映,气象万千为吉龙,山脉无势,崩飞破碎,势弱力寡、树木不生为凶龙。觅龙就是支脉的观察选择要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避忌。
风水术以寻找龙脉之所在也就是“觅龙”为要。龙脉始于西北,北为主山、东南为水口。中华大地西北高而东南低,大江大河,基本自西北(西)流向东南(东),故东南乃“水口”之所在。中国山水画以追求“意境”为理想境界,这与风水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拍的。
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笔》中说:“龙脉为画中气势……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方为真画。”龙脉关乎画面的整体气势和内在生机,在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斜正、断续、隐现等因素要统一在画面的整体气势之中,“势居乎粗,形在乎细”,有势有形,使“势可远观,形须近察”,既注重整体布局,又不忽略细部刻画,画面才能丰富、活泼,充满生命力。
“远以观势,虽略而真;近以认形,虽约而博。”风水的形势,“形”是个体、局部、细节,势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这一理论表现在山水画中就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整体与局部、阴阳向背、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动静等对立统一,形成山水画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审美特点和包罗万有的丰富内涵。
察砂观水
《青囊海角经》谓:“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 风水理论中的察砂,“砂”就是指环卫在主山周围,与主龙相伴的群山。
古代风水术的“观水”,就是观照水系的位置、流向、大小、清浊、曲直与多寡等,“察砂”是察看青龙、白虎山的位置、形势。五方、五行与五色相对应,《易传》称,东“震为龙”,故东为木为青,“左为青龙”。《易传》又云,“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应,既然“左”(东)为“龙”,则“右”(西)必为“虎”。而西为金为白,故“右为白虎”。圣人、君子讲究风水之理,是为把握自然造化的神秘力量,改移先天之命的安排。
山水画有两大审美要素,一是“活”,二是“曲”。风水理论中,水为财富之源,并以水形判断吉凶。水活才能流长,曲折回环才能变化万千。古代风水学尤其关注所谓的“知命”,“知命”就是“知”天命、“知”命理,就是人的命运所存有的天命成分。命运是一个复合结构,命属先天而运为后天。人企图以“知命”来把握神秘的天命,以改易后天的生存处境。由自然山水的生机活力,来彰显人的生命意识。
山水意象
相比自然景物,山水画更侧重精神需求,满足人们的林泉之志。居于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返朴归真,离世绝俗,身心可以自由地畅游,当然是快意的理想。但现实往往难以实现人们以烟霞为侣,摆脱尘嚣缰锁的隐逸之境。因此,可以神游的山水画,使人们在自然山水之外,可以穷神变、测幽微、饱游饫看,开辟了超越世俗礼教,摆脱功利束缚的通道。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中国人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山水美景、山丘园林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想追求,可以修养并保持其本性。尘世中的喧嚣如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人,这是人的常情所厌恶的,人们在山水中感到适意。但是理想的山水犹如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却不能得到的。丘园养素、泉石啸傲是能够“快人意、获我心”的。画家通过高妙的手法,将林泉幽壑生动地画出来,使人不用出厅堂,就能够与云霞为伴,坐着看尽林泉山河的美景,仿佛猿和鸟的啼叫声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荡漾夺目,使人心情畅快。这也山水画对自然实境之美的超越。
“游心物外”,让心灵可以进入无限的时空,使山川历历于胸中,“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发现“景外意、意外妙”,以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意象,展示人类复杂丰富的心灵图景,为人们找寻自我的心灵家园,提供精神引导的力量。
(作者简介:邵光亭,知名学者、经学史专家,书法家、画家,安华教育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研究方向涉及中国古典哲学、史学、经学、书法、绘画等,在诸多研究领域皆卓有建树。)